有时候,1943年出生的陆桂枝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四岁时,母亲再嫁,她作为“拖油瓶”进了陆家。继父陆春林话很少,每天埋头做篾活,继爷爷与继奶奶对她爱理不理。
家里实在是太穷,多一张嘴就要多出一份口粮。红薯稀饭煮得光可照人,奶奶给陆桂枝装的那碗总是最稀的,碗底连一颗米都没有。
陆桂枝怕得要死。怕母亲嫌弃自己拖累,怕继父不愿意再供养自己,怕爷爷奶奶把自己赶出家门。所以她拼命干活,学会了察言观色,哪怕被打被骂都默默忍受着。
因为母亲教过她: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可有的时候,陆桂枝又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幸运的。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正赶上新中国解放,乡村小学不论男女都可以报名读书。徐云英不顾公婆的反对,坚决送她上了小学。
徐云英熬了一个晚上,将自己一条蓝布裤剪了,改成一个旧书包,将它挂在陆桂枝的身上,语气严肃而坚定:“好好读书,才有出路。”
陆桂枝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上,坐在透风的教室里,她比谁都专心、刻苦,成绩遥遥领先。
读书明理,陆桂枝感觉世界的大门在眼前打开。
童年在饥饿、贫困、忙碌中度过,转眼小学毕业。要不要继续读初中?陆家意见不一致。
爷爷、奶奶坚决不同意再供她读书,一句话在嘴巴边上打滚,只是看她小脸皱巴巴,一幅可怜样儿,没忍心当面说出来——
“女孩子家家,又是个带来的,读什么读!浪费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