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发自灵魂的拷问,刚刚成为大楚铁路局总管的杨永平不由得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他整个人都几乎快要跪在了火车地板上,低声低语地开始解释。
“回禀陛下,倒不是臣故意定价如此高昂,实在是火车一事靡费颇多,其中从南京到上海的铁路总长六百里,每里路大概需要四万斤的铁,算下来一共需要两千四百万斤的铁,才勉强足够铁路的花费,而这也只是铁路的花费,还没有算上火车本身.......”
不由得杨永平不诉苦,实在是这个年头铁路真正是一个奢侈品和稀罕物,因为就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全国的产铁量也才四千五百万斤左右,等到复汉军逐渐占据华夏诸省之后,大力开展采矿以及冶铁工业以后,铁产量很快就上升到了九千万斤以上,直到去年诸大铁矿进入全面投产之后,生铁产量才跃升到了一万万三千万斤。
可是按照铁路这个用料发法,宁楚所有的铁料也只能修建三千里的铁路,除了修建这条宁沪铁路以外,也就够修一条从南京到京师的京沪铁路,可是这样一来其他所有需要铁料的地方,就都只能干瞪着眼睛看着了。
说到这里,杨永平也只能无奈道:“回禀陛下,光是宁沪铁路所有的花费,包括生铁原料、锻造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铁路修建工程还有火车本身花费,加起来都已经超过了一千万银元,若是在算上平日里的维护成本,只怕每人五元银元的票价,也只能保证在三十年内收回成本。”
没错,仅仅只是收回成本,都至少需要三十年,原因很简单,按照五元钱的票价来算,刨除掉运营成本之后,能够获取的利润只剩下了四元二角银元,而按照一千万元银元的投入成本来算,则需要在三十年内运载二百四十万人的客流量,每年也就是需要八万人左右。
放在后世的时候,每年运载八万人自然只是小事一桩,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票价基础上想要运载八万人可不容易,意味着每天平均需要运载二百二十人到二百三十人左右......怎么看都是很艰难的事情。
杨永平心中也默默流泪,只收五元银元的票价,他真的已经是在做慈善了。
可千万不要以为大楚铁路局是朝廷下属的机构就万事无忧了,实际上在某位皇帝的指导下,大楚铁路局的股份虽然归属于朝廷所有,可是也需要承担利润要求,当然倒不是非要他们赚什么钱,而是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另外能够把成本挣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杨永平作为铁路局总管,也只得弯下腰来跟皇帝好好哭诉一下自己的不容易,以避免皇帝大手一挥就给票价砍了半,到时候就算累死他,也没办法弥补铁路局此时欠下的巨额亏空了。
宁渝在听完这一切之后,顿时就有些不好意思,轻声道:“既然你们也有你们的难处,朕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只是你们要明白,帝国对于铁路是非常重视的,在未来的上百年甚至是更久的时间里,铁路规划都将会成为交通部的重点发展方向,在财政上也会拥有比较大的投资权重。”
坐在一旁的大楚官员们,在原本听完杨永平的算账后,还觉得皇帝修建铁路太过于草率,花这么多钱就修条破路似乎有些不值,还不如花银子去给自己修点园子啥的......可是万万没想到,皇帝到现在还惦记着到处修铁路呢!
“陛下,根据杨总管所言,铁路一物似乎太过于昂贵,且无大用,修建太多铁路是不是有些不妥......再说如今朝廷利用水运也十分便捷,且耗费颇低。”
很快,就有人委婉地开始劝谏起来,希望劝说皇帝打消这个疯狂的想法。
宁渝心知每次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思想陈旧的官员出来阻拦,这个时候也不以为意,便轻声解释道:“作为大楚的官员,你们的眼光还是要放长远一点比较好,水路运输固然好,可是那些没有水路运输环境的地方呢?修铁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怎么就无用呢?”
说到这里,宁渝也不待大臣们反驳自己的意见,便开始竖起指头开始盘算铁路的好处。
“首先,你们看,朝廷修建铁路绝不是无的放矢,而都是在需要内陆运输的繁华之地,像这些地方都需要更加快捷的运输方式,来加快商旅货物的来往沟通,于经济发展和工商发展大有好处。”
“其次,对于大楚的一些关键战略要地而言,每次有事发生以后,若是需要调兵遣将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集结军队然后赶赴过去,可是有了铁路之后,咱们的军队调动速度以及后勤支援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于国家安全也大有好处。”
“最后,你们好好想想,现在的铁路看似作用有限,可是这并不是它最终的样子,等到蒸汽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时候火车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将来或许有一天,早上从南京出发,晚上就能抵达京师,你们想想这件事的意义该有多大!”
不得不说,经过了宁渝这么一番教育之后,官员们终于有些明悟了过来,他们虽然不太相信皇帝说的最后一点,可是对于前两点还是不能否认的,毕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修铁路倒也不算是完全的赔本买卖。
毕竟在这个时代里,除了水网密布的地方可以借助水运之力,使得交通还算方便以外,其他内陆地区的交通简直是一言难尽,基本上一些道路平坦的地方还可以用马车以及驴车,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人挑马驮,没有马的地方就只能用人力来运输,也就造成了陆运成本奇高,几乎是水运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当十倍或者百倍的运力成本产生之后,也就限制了内陆的工商行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沿海和长江、黄河地区商贸发达的缘故,因为除了这些地方可以利用水运在降低运输成本,其他地方根本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因此商品经济自然也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正所谓“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便是这个问题的最终展现了。
当然,宁渝的这么一番教育也只是让官员们明白铁路运输所代表的的巨大意义,但是眼下也依然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铁路,毕竟在科技和生产力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即便是耗费巨资来修建铁路,也很难起到提振的作用。
因此,当宁渝抵达了南京之后,也就把铁路的问题放在了一边,马上投入到了另外一件关键事情上面,那就是发起对俄战事的总宣传,从内部环境中宣传对俄战事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以在内部否决与俄率先和解的可能。
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是结合这个时代的情况来看,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关系到对俄战事的最终结果。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明白一点,那就是华夏文化对于扩张的需求看似强烈,可是本身带着很强的实用主义,以致于真正在扩张的欲望上,根本无法同俄人相提并论,而这也是导致西伯利亚逐渐落入俄人之手的关键因素。
而简单来说,就是华夏核心文明在扩张的时候,通常会看这个地方能不能种田,能不能养活百姓,如果没办法种田,不能养活百姓,那么就没办法对这个地方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也就很难在后续的争夺中进行长期的投资。
像西伯利亚在华夏人心目中,那就是北方苦寒之地,即便是发配犯人流放,最远也只是到了宁古塔,也就是黑龙江那旮沓,至于更北方就根本没想过,或者说大家伙都不认为更北方能让人活下来,也就是到宁古塔为止了,再往北就甭走了。
可是俄人不这么想,他们不光往更北方流放犯人,还在更北方的地方建立据点,对那些地方进行统治,像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的大片土地,都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才建成功的。
难道是俄人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更高?
并不是这样的,即便在清廷时期,俄人除了在军事方面略有领先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比清廷更先进,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据西伯利亚和更北方的土地,完全就是因为他们更能吃苦,拥有对寒冷环境更强的耐受力。
而这一点从两国之间的地理差异就能看出来,像俄罗斯发家之前,基本和西伯利亚处于同一纬度,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北部为极低气候,太平洋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整体上夏季短暂,冬季寒冷又漫长。
而华夏则主要以温带大陆和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也就说华夏整体而言更加温暖,和俄罗斯和西伯利亚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气候的差异也就导致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扩张更有优势。
除了气候方面以外,俄罗斯本身地理环境更差,土地承载能力更低,且缺少优良不冻港,而这些也促使俄人不断对外进行扩张,可是华夏本身就占据了东亚最好的土地,土地产出也更高,使得百姓们更加偏向于内陆的富庶土地,自然也就不愿意往北方的苦寒之地发展。
也就是说像西伯利亚这种地方,华夏的百姓们根本就看不上眼,自然也就不愿意为这种苦寒之地而打生打死,而朝中大臣们更不愿意年复一年的把大量的资金投放到争夺那片苦寒之地上面,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划算。
因此,即便是宁渝带着枢密院在冬季来临前,发动了对远东俄人的战争,可是这场战事并不像之前的漠北之战一样受到广大的支持,在更多的人眼里这只是皇帝陛下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而已,没有太多的意义。
如果只是打个几个月或者是半年一年的,宁渝还可以凭借自己举世无双的威望强行打下去,可是当这场战事拖到几年甚至是更久的范畴时,光是靠威望来强行打肯定是不行的,宁渝必须要获得更多的支持,也就是找到这场战争的利益所在。
有了更大的利益支持,宁楚才能让更多人发自内心支持对北方的战事,即便是将来宁渝不再去要求,百姓们也能继续打下去——那才是北方战略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保障,否则眼下取得的任何战果都将会是无意义的。
至于俄人在西伯利亚能不能拖上几年?宁渝丝毫不怀疑这个可能,他也必须提前做好这个准备,就像他同枢密院说的那般,这场战事的底线就是彻底拿下东西伯利亚,即整个北海,而但凡有可能,自然是将整个西伯利亚纳入到大楚的疆土中,将中俄边界推进到乌拉尔山脉,彻底消除北方的大患。
然而,在宁渝这位雄心壮志的皇帝心里,眼下对于同俄人在北方的战事,并没有太多可以用来利用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铲除清廷余孽,郓春一战已经做到了,剩下个苟延残喘的海参崴也就最多拖到明年,也能基本扫平。
若是到时候俄人送来一封谈判和约,将整个远东都让出去,宁渝还能用什么理由去继续打呢?到时候若是继续拿清廷来说事,未免也太欺负其他人的智商了。
“难啊难......更难的是大楚成立还没几年,根基还没那么牢靠,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看着这一大好时机过去?可是错过俄罗斯内乱的这段时间,再想等到这样的好机会,可就真的太难了。”
宁渝坐在回宫的御辇上念念有词,他眉头紧紧皱着,仔细想着还有什么理由,能拖着所有人一起下水打俄人......
然而等到回宫以后,宁渝却依然没有想到更好的理由,可是他这个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原来总装备部在经过长时间的立项研发以后,终于顺着宁渝的思路,找到了研制复汉军新一代制式武器的苗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