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天气晴,诸事大吉。
这一天,是大齐皇太女大婚的大喜日子。
说起皇太女,大齐的百官们俱都心情复杂心思微妙。这位储君殿下聪慧勤勉,既有满腹才学,于政务又精通。平心而论,如此优秀出众的大齐储君,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只除了殿下是女儿身这一点……
不过,储君立都立了,百官们心里腹诽得再厉害,照样得低头诚服。
至于京城百姓,离朝堂太远,天子要立谁为储君,百姓们哪里管得着啊!倒是当成一桩趣事谈资。
这两年,市井间流传着各种畅销的话本,其中最红火的几本,皆是以女子为主角。尤其是那本《女帝传》,情节跌宕精彩,京城里但凡识字的女子,几乎人手一本。
大齐立了皇太女,日后便会有一位女帝。说不定啊,这位未来的大齐女帝会像话本里一样,成为一代明君呢!
总之,这一年多来,百姓们到了一处闲话,要是不提起皇太女几句,简直就成了落伍之人。
提到皇太女,就不得不再说一说未来的皇太夫了。
皇太夫这个称呼,是礼部尚书谢钧绞尽脑汁想了许久才定下的。主要是皇太女史无前例,皇太女夫婿的称呼也无前例,颇令人为难。这事不大不小,在皇太女大婚之前,总得有个章程。
这都是礼部职司内的事。谢钧愁得掉了一大把头发,险些成了秃头的中老年美男子。总算在储君大婚前定下了各种章程。
皇太夫陆天佑,今年十八岁,面如冠玉,俊秀无双,温文谦和。出身名门,连中三元,是大齐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和皇太女自幼相识,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也只有这样优秀出众的少年郎,才配为皇太女的夫婿啊!
……
储君大婚,按着规制,自然十分隆重。
皇太女盛萝身着大红色的新婚礼服,长发如男子一般纶起,以玉冠束发。美丽中透着英气和威严,骑着红色的汗血宝马亲自去陆府迎亲。
皇太夫陆天佑身着红色喜服,俊秀的脸孔因喜悦熠熠闪光,在众人的簇拥围观下,和盛萝目光相触。
阿萝粲然一笑。
佑哥儿回以同样灿烂喜悦的笑容。
催妆诗之类的俗礼,到了今日都不合用。礼部索性简化了成亲的仪式。皇太女和皇太夫一起前去拜别陆家长辈即可。
年已七旬的大齐首辅陆阁老,看着恭敬行礼的一双少年男女,捋着花白的胡须,目中闪过一丝满意和骄傲。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半点私心?
首辅之位再重再显赫,也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他日渐老去,他的长孙陆迟已是朝堂重臣天子心腹,入阁拜相指日可待。
曾孙陆天佑是皇太夫,从今以后,大齐皇室的血脉,将会融进陆家的血液。哪怕皇太女日后所生的孩子姓盛不姓陆,也改不了血脉相连的事实。
一想及此,陆阁老眼底的笑意又浓了几分。
“天佑,”陆阁老当着众人的面张口叮嘱曾孙:“从今日起,你便为皇太夫。以后要和殿下夫妻一心,凡事以殿下为先。”
佑哥儿满脸喜气地应下,没半分迟疑。
前来观礼的官员们,心里不免要酸上几句。别人家里娶媳妇,陆家却是“嫁”儿子。也亏得陆阁老这番话说得出口,佑哥儿也就这么应了。
当然,这纯属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们在泛酸就是了。
要是自己家也能出一个皇太夫,哪怕是嫁儿孙,他们也乐意啊!
佑哥儿又拜别亲爹亲娘。
陆迟看着即将离开陆府的儿子,心里万般不舍,面上却未流露,温和地叮嘱了一番。话中之意,和陆阁老差不多。
总之,“嫁”入天家以后,就要有皇太夫的样子。给普天下所有的赘婿做个好榜样!
林微微平日说得洒脱,此时是最不舍的一个,红着眼圈,目中水光不停闪动。
她没有和佑哥儿说什么,而是看向阿萝:“今日是殿下和佑哥儿成亲大喜之日。愿你们夫妻同心,恩爱白头,永不相负。”
身份地位不对等,佑哥儿和阿萝成亲后,显然得让着阿萝几分,略处劣势。
想得深远一点,阿萝日后真做了女帝,万一对佑哥儿生了厌倦之心,另寻新欢,就如天子坐拥后宫美人一般,谁又能说个不字?
阿萝听出了婆婆话语中的未尽之意,不由得暗暗好笑。
成亲前一日,母后对她说:“阿萝,你明日去陆府迎亲,不妨表一表态度安一安未来公婆的心。”
她当时还觉得母后是多心多虑。现在看来,还是母后善于揣度把握人心啊!
阿萝抬眼看着婆婆,微笑着说道:“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林微微眼中的水光隐退,和陆迟对视一笑。
……
按着迎亲的习俗,都是男子骑马女子乘花轿。到了阿萝和佑哥儿这儿,规矩也改了。新婚夫妻一同骑着宝马去宫中行新婚拜堂礼。
街道两侧,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
前后左右皆有御林侍卫守护随行,根本看不清皇太女和皇太夫的模样。可那份喜庆和激动,却能感染所有人。
有机灵的百姓,早早占据了茶楼或酒楼二楼的好位置,临窗俯视,一双骑着宝马的璧人映入眼帘。
美丽出众的皇太女,俊秀无双的皇太夫!一同骑着宝马,并肩而行。不时对视而笑,面上灿烂的笑容比阳光更炫目。
果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亲眼目睹皇太女皇太夫风采的百姓们,激动兴奋不已,目不转睛地看着迎亲队伍远去,根本舍不得眨眼。
“老天,我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盛景。”
“皇太女殿下就像明珠一样,光华耀目。皇太夫也是风采卓然啊!这世间,怕是再找不到这般相配的夫妻了。”
“可不是么?我今日可算是开了眼界。”
“瞧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日后这等新鲜热闹还多着哪!咱们可是京城百姓,见多识广,别大惊小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