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发出战斗命令,清军全军将士在太原城城外安营扎寨,将太原城围的水泄不通,不久后发起攻城战役。
清军大兵压境,刘芳亮很冷静,率军在城内驻守,太原城城内粮草充足,坚守半年以上不成问题,但是他隐隐觉得城外清军是一只劲敌,不论是从军容军貌,还是武器装备,都不是尚可喜,耿仲明率领的明八旗军队那么羸弱,在不了解清军实力前,他下令全军在城内死守,不得出城野战。
又下令城外的散兵游勇也撤回到城内,在城外只有少数斥候部队游走,面对清军围城,刘芳亮给部下打气,让部下都不要慌,等到长治和汾州援军一到,三军用命,一举击败清军。
阿济格下令部队备战攻城,经过三天时间准备,清军各部兵马做好攻城就绪。
清军在李过抵达临汾城的这天早上,发起强攻,二十多门红夷大炮,还有四十多门大将军炮一字摆开,向着太原城东城墙猛轰,大顺军在城墙上的大顺军死伤惨重。
迫使刘芳亮下令各部兵马躲避炮轰,红夷大炮威力大,却没有准头,大部门炮弹砸向城墙,把城墙砸的摇摇欲坠,城内大顺军也被炮轰的秩序大乱,在城内乱哄哄的跑来跑去。
清军轰炸并没有持续多久,阿济格下令步兵攻城,三万步兵分成数十个梯队,扛着攻城武器,往城墙发起攻击。
刘芳亮下令各部兵马上墙防守,大顺军用弓箭,大刀,长枪,石头等攻击清军,打死打伤数百清军。
阿济格带来的步兵,攻城很有经验,见大顺军防守火力很猛,没有猛冲,而是在抵达弓箭射击距离,全部停下来,用弓箭和城墙上大顺军对射,两军都用抛射来杀敌,两箭头射向远方,利用箭头落下来惯性来杀伤目标。
一番交锋下来,大顺军和清军伤亡都很大,城墙上大顺军被射死射伤,防守火力受到削弱,清军其他步兵梯队,趁势发起进攻,以飞快速度奔跑到城墙下,用云梯靠着城垛,士兵顶着盾牌往上爬。
大顺军也全然不怕死,用血肉之躯将清军打下去,清军在肉搏战从下往上进攻,没有优势,被大顺军打死不少。
阿济格看着攻城部队受阻,没有一昧让步兵去送死,下令鸣金收兵,清军撤退后,刘芳亮在城墙上和部将说道:“清军攻城很有技术,火炮也很猛,我们要想方设法拔掉清军火炮。”
他还和部将强调千万不要大意,各部将领要带领全军将士沉着应战,莫要被清军火炮吓破胆子。
城内秩序乱哄哄,只有一只兵马还保持秩序,那就是后营和石营后勤辎重营,尤其是后勤辎重营,只有王堡一部兵马保护,却誓死在城内死守。
刘芳亮见他们表现不错,就让后营在城中为预备役,没有参加战斗。
倒不是刘芳亮瞧不起后营,而是城内确实需要一只预备役部队,防止清军兵力增加,持续攻城导致左营将士长时间疲惫作战,那时候石营将士可以拉上来顶一顶。
清军第一次攻城只是试探性进攻,却带走近千名大顺军将士性命,清军损失只有大顺军一半,刘芳亮看着士兵把战死将士尸体抬下去,大部分将士被清军炮火炸死,还有部分将士被清军弓箭手和火铳手杀死,在肉搏战中,大顺军伤亡不大,还略胜一筹,击毙大量清军。
刘芳亮召集部将,下令:“我们不能在城内任由建奴用火炮慢慢消耗,应出城和建奴野战,或许还有机会拔掉建奴火炮部队。”
部下也认同他的观点,刘芳亮把这次进攻任务让右威武将军刘汝魁去完成,刘汝魁和聆敬阳等人在北直隶保定府有过见面,他在本部兵马中挑选两千壮丁,刘芳亮又从其他部队中,给他补充三千精兵,刘汝魁领着五千精兵在城内没有参加战斗,养精蓄锐,等天黑后出城野战,打清军一个出其不意,
阿济格在第一攻城后,并没有下令部队回营休整,而是命令尚可喜领骑兵两千,耿仲明领盾牌手三千,退出战斗在炮台附近埋伏。
图赖看着他的排兵布阵,很是好奇,阿济格是军事奇才,和大顺军交战数次,逐渐摸透大顺军作战套路,认为大顺军在打退攻城后,经常发动突袭,突袭目标是敌人防守薄弱和军事意义重大的目标。
清军最重要武器,就是红夷大炮和其他数十门大将军炮,这些武器都是攻城利器,只要有火炮在,就可以给大顺军持续性放血。
所以他下令两部兵马退出战斗埋伏在炮台附近,又在当天下午下令各部兵马佯装第二次攻城,不出意外,清军第二次攻城很快就被大顺军打退。
这一次阿济格终于下令全军回营休息,此时天色逐渐发黑,等到天色完全看不见后,刘芳亮在城墙上看到清军回营,和城门下刘汝魁点点头。
刘汝魁大手一挥,城门悄悄打开,五千精兵健步如飞,往清军炮台杀去,出城以后,刘汝魁感到出奇的顺利。
清军斥候就像是瞎子一样,在太原城最外围游走,防止其他各地大顺军前来支援,却没有防备城内大顺军出城偷袭。
五千精兵就像是潮水一样冲向清军炮台,突然,一声炮响,清军寂静如鬼的炮台突然闪现火光,数十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弹砸向正在冲锋的大顺军,砸的大顺军血肉模糊。
刘芳亮在城墙上观战,听到炮响,大脚有埋伏,连忙在城内点兵,准备出城救援刘汝魁。
刘汝魁在清军开炮以后,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埋伏,下令全军撤回去,只是冲锋刚刚开始,就下达撤退命令。
撤退命令下达后,全军将士秩序大乱,有的士兵往回跑,有的士兵仍旧往前冲,人挤人乱成一团。
尚可喜带领两千骑兵从炮台斜侧杀出,冲进大顺军对无,飞速的收割大顺军性命,另外一侧,耿仲明领着盾牌手挡住大顺军撤退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