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母+org点com,
顺宁元年四月,赶赴江南的钦差还朝,将周有霖等一干阳山贪污案相关人员押解到京。太皇太后晓谕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三司会审,彻查此案。
本来三司会审的目的,是审出此案是否与参政知事顾铮有关,然而第一次问讯时,作为主犯的周有霖却大肆喊冤,绝不承认自己与此案有关,声称自己是被人陷害,请求朝廷彻查,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番话大出衣料之外,也让三司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们颇为头痛。
在江南时,面对着钦差,周有霖虽然并未认罪,但一味沉默已经被解读成了默认,如今忽然要翻案,自然是个大麻烦。
然而案子已经移交过来,且上达天听,又牵扯到顾铮这个关键人物,绝不能草草了事,因此只得从头审问。
这一审,还真审出问题来了。
其中一份之前确认由周有霖签字生效,调取灾银的文书,被证明乃是伪造。周有霖根本没有见过、更绝不可能签发这份文书,但仓库里的钱粮,却的确就是用这份文书调走的。
能够模仿周有霖字迹甚至接触到他的印章,此人必然十分亲近,因此周有霖身边的属官均被提审。然而这些属官众口一词,都表示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周有霖自己也无法指认到底是谁陷害了自己,案情一时陷入停滞。
不过在三司扩大了提审范围,一一提审这些属官们身边的小吏长随时,新的证据出现了。根据一位小吏的说法,他知道其中一位属官乃是左撇子,擅长左手书。
这位叫做黄子德的属官左手所写的字,被证实跟伪造文书上系出同一人,案情便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然而没等三司进一步提审此人,查明身后是何人指使,那黄子德便在狱中用腰带上吊自杀了。根据狱卒的说法,他临死之前神神叨叨,反复念着一句“救命之恩无以为报”。
而经查实,周有霖的确曾经救过黄子德性命,这才将之收为己用。而黄子德平日里在诸多属官之中,也的确属于比较亲近他的那一拨。这一回栽赃陷害他,实在令人费解。
于是又有人提出,或许这是周有霖自导自演,就是为了洗脱嫌疑呢?
案情又重新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因为重要证人死亡,线索断了,因此三司只能再次提审一干人等,从头审起,希望能发现新的线索。
这世上的事毕竟总会留下痕迹,所以在案情停滞了几天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
说起来,此事还与那两位被抓起来的御史有关。这两位御史,本是在调查周有霖的时候被人抓住关押,因此他们一直以为抓自己的是周有霖的人。然而根据周家一位目睹他们被抓走的人的说法,带走他们的,乃是怀州府衙的人,与观察使衙门并无关系。
前面的案情还没有查清,又牵扯进了淮州知州张文骞,案情越发复杂了。
这个时候,负责审理此案的三司主官,分别掌管刑部、御史台几大理寺,跟刑案讼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三位高官,不由生出一种不妙的预感,总觉得这件事背后只怕牵扯甚大。
而作为朝中高官,深知官场各种根结和关系的他们,更隐隐已经意识到了这件案子的指向。
三人聚在一起商量这上报的奏折该怎么写。按理说,既然有了新的发现,自然是顺藤摸瓜查下去,但是继续查下去的后果,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得起。
要含糊其辞,草草结案,如今是最好的时机。以后牵扯深了,再要脱身便十分困难,说不得连自己都要陷进去。
然而不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其位谋其政,便说他们自己,走到现在这个位置,自然不可能没有野心。但从这里往上,每一步都很难,想要有所建树,便不能怕事。若是这件案子能办成铁案,必然会成为他们政治生涯中十分辉煌的一笔。
但是话又说回来,经历了灵帝献帝两朝,帝王对政事不上心,朝臣们也都习惯了混日子,真要提起精神来办事,也不免瞻前顾后。——万一他们豁出去了,太皇太后却没有深究的魄力,又当如何收场?
“且看这折子送上去之后的反应吧。”最后,御史中丞顾先敏道。
“只能如此了。”大理寺卿文旭捋了捋胡须,点头附和。刑部尚书张玉荣见状,自然不会反对。三人斟酌一番词句,便将奏折写好,送了上去。
这封奏折,是何不平念给太皇太后听的。听完之后,太皇太后便问,“此事当允否?”
何不平低头道,“自是当允。”
等太皇太后批了“照准”二字,他才仿佛闲聊一般感叹道,“只是淮州与京城相距甚远,这一来一回,不免耽误工夫,却不知何时才能审出个结果来。何况来回所费不菲,均要朝廷承担。如今国库空虚,这般耗费,着实叫人痛惜。”
“早知如此,该让钦差在江南将此案审结。”太皇太后亦皱了皱眉,忽然问道,“如今弱再将此案发还江南审理,是否可行?”
何不平心下一喜,连忙道,“倒也有这样的先例。”说着举了两个例子,道,“本来朝廷设置各级官衙,就是为了处理当地事务,若事事都要闹到京城来,反倒不像样子了。此事虽大,却也只涉及江南一省,本就该在当地审结。”
太皇太后想到当初是顾铮请求,自己才将案子移到京城审理,眉头皱得更紧。
三司主官再想不到,一份请求召淮州知州及其所属一应官员回京协理案件的奏折,居然会得到那么出乎预料的反应。
太皇太后虽然照准了这个要求,却又提出此案发生在江南,而且似牵连甚广,审理起来必然十分困难,需要调取的人证物证不少,江南路途遥远,往来不便,不如将案子发还,派遣钦差前往审理。
简直……荒唐。
视朝政如儿戏,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案子背后到底勾连着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案子会被送到京城来审理,着实让一应等着看太皇太后反应的官员们大失所望。
其实,说句诛心的话,太皇太后蠢钝一些,朝臣们虽然觉得为难,却反而更加安心。
怕的就是既不聪明,又总想着左右朝事。没有那个本事,勉强插手,最后会是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如今的太皇太后,就多少有点这样的意思。这个决定,竟叫人看不清楚,她到底是要将此案一审到底,还是要捂盖子,不叫人深查下去。
好在并不是直接发明旨,所以三司选择了置若罔闻,先把已经准了的那份奏折给办了,着人前往淮州,宣召张文骞及一干人等入京。
这个案子乃是京城最近第一大热闹事。京城百姓爱说政事,何况此案各种跌宕起伏,处处都是谈资,自然引得无数人关注。就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贺卿,也不免听闻了一些流言。
上辈子这个时候,她已经死了,自然不会知道这个案子。而来自现代的那份记忆,也没有那么细致的内容。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隐隐感觉到,这份案子似乎跟顾铮有脱不开的联系。
他在江南待着的那大半年,绝不只是在赈灾。
如果这个案子真的跟顾铮有关,甚至是因为他才出现,那么上辈子,应该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了。毕竟楚朝还在的时候,顾铮声名不显,在朝中也没什么话语权,根本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
这是改变,虽然不知道是好是坏,结果如何,但是贺卿心中却对它生出了一种期待。
她想改变楚朝的命运,想让历史上的某些事情不再发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改变。它一开始也许很好,但是蝴蝶煽动翅膀,很有可能会造成太平洋另一侧的大风暴,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迟早有一天,这变化会影响到整个大楚,改变某些既定的轨迹。
怀着这种微妙的心情,再次见到顾铮时,贺卿便主动问起了此事。
当然,是以闲谈的口吻提起。毕竟她的猜想只是猜想,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好在这件事的确热闹,不说她,就是谢池春和鹊桥仙,对此也很有兴趣,在旁边帮腔,便不显得贺卿这番话突兀了。
顾铮揉了揉隐隐作痛的额角,无奈地叹道,“外间都是这些烦心事也就罢了,怎么到了这里,还是躲不开?”
“顾大人的嫌疑不是已经洗清了吗,为何还会为此事烦心?”贺卿问。
顾铮看了她一眼,似笑非笑道,“真师既然已经猜到了,又何必再问?”
“若是不问,怎知我当真猜到了?”贺卿一笑。
顾铮闻言,忽然站了起来,朝贺卿郑重一礼,顺水推舟,“真师既然知道了,想来不会放着此事不管。”
这强买强卖的态度弄得贺卿一愣,再想不到顾学士也有这么无赖的一天,她失笑,“顾大人未免太看得起我,朝廷大事,我一介女子,又能做什么?”
“真师何必妄自菲薄,此事如今也只有你能办成。”顾铮的表情倒是很严肃,显然这番话虽然突兀,却并非心血来潮。
贺卿也看着他,缓缓道,“可我为什么要做呢?”
喜欢长公主不想死请大家收藏:长公主不想死更新速度最快。(记住本站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