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十几天,黑山带着众部下乘一支商船船队,从会稽郡出发,沿东南海岸线绕过冶城来到剌桐城。此时的刺桐城不大,全体军民加起来不到二十万。由于剌桐城已经是处在越人的三面包围中的孤城,所以城一直严阵以待。城门士兵对进出的人盘查十分严格。
黑山出示令牌后,直接来到大守府。
“肉饼!黑山!”刚到府门口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一个校尉打扮的壮汉正迎向他们。不是孙教官还能有谁?
“孙教官!”肉饼迎了上去,二人来个大拥抱。
放开后,孙教官走到黑山面前,说道:“刚刚失礼了,应该叫您安南侯!”
黑山拍了拍孙猛的肩膀笑道:“不必那么生份,叫黑山亲切!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扬将军可在里面?”
“在是在,只是高烧好几天,时昏时醒!在下先带你们进去!”孙猛说道。
“记住,本侯到来之事,不可外传!”黑山交待道,“陈平和太医随我进去见杨将军,肉饼带其他人先安顿下来!”
“诺!”孙猛应道。一边安排人招呼黑山的护卫,一边带着黑山、陈平来到太守府后院。
后院的空气里飘来浓浓的草药味。进入房间,只见一个花白头发的枯瘦老人,卧在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脸色苍白,昏睡不醒。正是曾经让魏、赵、韩三国胆寒的常胜将军杨端和。
床边一个青年汉子在照顾,这个汉子便是杨端和之子杨熊。杨熊与黑山见过几次面,见黑山来了,急躬身施礼道:“杨熊拜见安南侯!”
黑山示意杨熊不必多礼,问道:“你父亲情况如何?”
杨熊答道:“背部旧伤复发,时昏时醒,一天比一天严重。几天前接到国府送来的八百里加急,说是由侯爷前来接替太守之位。父亲每次醒来,都要问您到了没有!”
黑山示意太医为杨将军诊治。
太医把了把杨端和的脉博,对黑山说道:“杨将军应该是旧伤复发,浓毒已经侵入心肺,极难全瘉!待我为他行针治疗,应该很快能醒来!”说着便从药箱取出长长的细如发丝的银针,掀开被子和杨端和的衣服,银针反别从杨将军的胸口、腹部的穴位扎了下去……
行完针,杨端和的脸色逐渐红润,一阵激列的咳嗽后,在几个女仆的帮助下,吐出几口腥臭的血痰后,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父亲,安南侯到了!正在此看望您呢!”杨熊小声地对父亲说道。
杨端和听了,立刻精神一振,呼的一声坐了起来,说道:“黑山将军,总算盼到你来了!再晚一步,你就见不到老夫了!熊儿,快去取印信虎符,交给安南侯。老夫总算可以放心地走了!”
杨熊立即从床头端出来印信和虎符,递给黑山。
黑山双手接过,转交给身边的陈平,笑道:“老将军何出此言,有太医为您调养,您早晚能痊愈!您别动,皇帝陛下有圣旨给您!”
杨端和父子立即躬身施礼道:“请安南侯宣读圣旨!”
黑山取出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沼曰,大庶长杨端和镇守闽中郡有功,爵升关内侯,赐号忠勇侯。百年后,可由长子杨熊承袭侯爵!始皇帝三十六年十月。”
念完,黑山将圣旨双手呈给杨端和,说道:“恭喜忠勇侯!”
杨端和激动得双手颤抖,泪眼滂沱道:“臣谢陛下!来生愿再为陛下效死!”
“杨将军安心休息!晚辈要去升帐点将了!”黑山施礼道。
“一切全丈安南侯了!”杨端和施礼道。
……
太守府中军大殿内,黑山稳坐中军帅案,陈平坐在帅案旁边,帅案上放着印信、虎符和令箭。十多个将军、都尉、校尉分站两边。
“各位将军,我乃安南侯黑山,今天正式接任闽中郡太守。右边这位是军师陈平,任主薄一职,负责军中一切大小事务。”黑山说道。
“拜见安南侯!拜见军师!”众得拱手施礼道。
“本侯到任一事乃绝密消息,除了在座各位,不可再向外泄露消息,违者斩立决。”黑山命令道。
“诺!”众人应道。
“从今日起,各位将军依旧按照各自的职责任事,不得懈怠!各将军回去立刻清点本部兵马、粮草,明天早上之前将明确数量报于军师不得有误!”黑山命令道。
“诺!”众将应道。
处理完军务,黑山顾不得休息,立即点了一百精骑,出城查堪地形。刺桐城建在晋水的出海口,依海而建,东边是一片天然的海湾,南边是一条宽阔的江,就是晋水,北面是一座山,名叫屏山。屏山自西向东,北陡峭南坡较缓,成了刺桐城一道天然屏障。
西边是晋水的冲击平原,是一大片肥沃、平坦的庄稼地。再向西便是绵延不竭的丘陵地带,到处是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森林之南,有两条河在此汇聚,故得名晋水,晋水就是两条河合并的意思。
看完地形回来,天已经黑了。黑山叫来陈平,说道:“我今天出去看了地形,有了一条大胆的计划,你看是否可行!”
陈平说道:“愿闻其详!”
黑山来到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首先,派三千人,在屏山上结寨而守,与刺桐城成犄角之势。叛军若来袭,只能从西面进攻。西面地势平坦,我只要再派出五千兵力,伏晋水上游,乘机堵住晋水,积蓄水量,待敌人大举来攻的时候,决水淹了他们,再三面歼之!”
陈平说道:“此计虽好,若无诸的叛军不来,该奈何?”
黑山摸着下巴,笑道:“这就需要杨将军与我做一场戏给大家看了!”
第二天早晨,杨端和在太医的针炙调理下,已经能下床,拄着拐杖在院里散步。黑山上前,施礼道:“老将军,我有一策,可以一战而解目前危局。只是这一策需要借老将军的威名一用。”
杨端和听了,高兴地笑道:“只要能降伏无诸这只猴子王,借了我这条即将入土的命又何妨?有何妙策,尽管道来。”
黑山便将自己的计划详细介绍一遍!最后说道:“此策最关键的地方是引无诸的叛军倾巢而来。只要老将年诈死,无诸以为城中无主将,必倾巢来攻。只要他们来到刺桐城下,他们就必败无疑!”
杨端和听了,大喜道:“将军用兵,孙吴也难极您项背!请您下令,杨某万死不辞。”
“老将军放心,看黑山如何给你报仇雪恨!”黑山说道。
中午,书房内,陈平说道:“我们现在有步兵二万二千人,弩兵三千人,骑兵两千人。除了一万人是长驻剌桐城处,其他人都是各地逃来的败兵。由于越人的舟小,出不了海,我们在海上的补给源源不断,粮草器械还算充足。无诸那边共有兵丁四十余万,大多由山民组成,战斗力不高。打仗时靠的是以多打少的人海战术。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大多是用竹杆尾部绑一支尖利的铜刃、铁刃。比较有战斗力的是装备了从秦军身上缴获的铁剑,约三万人,都由年轻壮汉组成的藤甲兵,平时与无诸形影不离。”
“以我们这两万多败军,吃饭掉这四十多万叛军,你有信心吗?”黑山问道。
陈平答道:“以前不敢想!现在知道,只要有您在,无诸纵有百万大军又如何?两万秦军照样咥了他!”
又过了几天,黑山的老部下,史胖子和木匠等七人,也陆续来报道。黑山见时机成熟,便始自已的计划,首先派木匠带着三千弓弩手加強刺桐城城防。让杨允负责大肆操办忠勇侯的“葬礼”。派堇剑与孙猛带三千人上屏山大动土木,名为为忠勇侯挖陵墓,实为安营扎寨。
杨端和“病亡”的消息传出去。太守府挂起了无数白幡,热热闹闹地为太守“举哀”。
忠勇侯看着铺天盖地的白幡,听着阵阵哀乐,担心地问道:“你们如此大张旗鼓为我举哀,无诸这只猴子如果怀疑了,咋办?”
黑山笑着答道:“无诸如果看得懂就不是猴子王了!”
无诸,姓驺氏,是越王勾践的后裔。自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国夺取越国钱塘江以北之地,越国从此解体,越王子孙分散到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或称王,或为君,互不统属。无诸移居今福建境内,自称为闽越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大军进攻百越,无诸见秦军兵强马壮,自知不敌,便率部投降。秦始皇在闽越故地设立闽中郡。任杨端和为太守,无诸为君长,君长相当于郡丞。由于闽中郡土地辽阔,距离中原遥远,山多路险,交通非常不方便。秦朝并未直接派遣县令以下的官,全部启用当地越人,无诸虽然只是君长,当地中下级官员,大多是他的亲信。渐渐地,无诸不满足君长之位,但慑于杨端和有十万秦军镇守闽中镇,他也不敢造次。
前年秦军在百越被打败,主将屠睢战死。这个给蠢蠢欲动的无诸感觉到秦军也有弱点,增加了信心。去年,闽中郡秦军又调走一大半去支援百越战场。剩下的五万中还有两万是越人。五万秦军在冶城和刺桐城各留一万人,剩下三万分散到十万大山中的各个角落,人数已经是少得不行。
无诸见机行事,又纠结起旧部,利用闽中郡山高路险的特点,先断绝交通,各个击破,并以自己君长的身份偷袭了冶城。当他带数十万越人要进攻刺桐城时,发现太守杨端和已经有准备,城里收拢了大量从各地逃回的秦兵,军力大增。无诸只好暂时放弃刺桐城,先扫干净其他地方,再集中军队对付刺桐城。
冶城内,四十出头的无诸听了手下们报告各自的光辉战绩,他心中十分清楚,手下的人报上来的战绩,已经可以团灭秦军三次了。但是他不再乎,只要自己心有底,让他们吹吹牛反而能增添士气。他在众多部下的再三催促下,冶城正式宣布建立闽越国,自称闽越王,并大宴三军。
庆功宴正喝着,便有斥候来报:“禀告大王,大秦太守杨端和已经病死了。现在刺桐城正在为太守大办丧事,城内群龙无首,许多百姓正在逃跑。有一部分秦军夺了商船逃跑!”
无诸听了大喜杨端和的病他早就知道,造反前还以关心之名让越人的巫医去为他诊治,后来巫医告诉他,杨端和之病拖不过半年。无诸掐指一算,至今正好半年。
“有没有探听到秦人谁任新太守?”无诸问道。
“禀告大王,有传言朝廷新派的闽中郡太守是安南侯黑山!不过还没有到任!”斥候答道。
“安南侯?”无诸的内心慌张了一下,他任君长时,听到过无数的安南侯能征善战的传说。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对付黑山这样的战将心里没有底。喜的是大秦派出名震天下的第一个万户侯,说明大秦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了,只要战胜安南侯,秦朝短期内肯定无力再向闽越之地派兵,自己就有充分的时间发展生产,训练精兵,巩固自己的王国。
“安南侯现在到那里了?立即加派人手,去会稽、琅琊两郡打探。安南侯要来必须经过这两个地方走海路!”无诸命令道。
“大王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没有兵,十个安南侯来了也白搭。我们应该趁刺桐城兵力不足、且无主将之时,迅速攻下刺桐城,再专心应对安南侯。到时候我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入山林。茫茫山林对北方的秦人来说,是令人恐惧的疾病和恶梦,对我们越人来说就是进入林子就是回到家,里面有吃不完的野兽和山果。”说话的正是无诸刚刚任命不久的丞相。
“丞相之言,正合我意!”无诸高兴地对在座所有人喊道,“各位兄弟,大家吃饱喝足了,随本王踏平刺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