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姨,有话可直言,无须顾虑。”
“陛下,瞻儿之才远不及夫君,也不及钟会,陛下令他去往关中,恐有负陛下所托,还请陛下三思。”
刘闪能感觉出来,黄月英并不看好诸葛瞻。当然,也可能是她多有顾虑,担心别人拿他父子二人来作比较。
历史上的诸葛瞻,在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也就是他16岁时出仕,当年迎娶公主为妻,被封为骑都尉;
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诸葛瞻没有领兵征战的记载,也没有过实质性战功,却一路升迁,直至平事尚书、军师将军、卫将军等职。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奇袭阴平,由景谷道直插姜维的身后,兵临绵竹,诸葛瞻奉命带领张遵、黄崇、李球前往涪县御敌;虽首战得胜,却因寡不敌众,四将全部战死于绵竹,给后世留下了诸葛瞻“名过其实”的印象。
当然,诸葛瞻是否真的“名过其实”,刘闪不好妄加断言,因为在刘闪了解到的资料上,除了“绵竹之战”外,诸葛瞻从未有过领兵上阵的记载,他唯一的这次领兵就战死沙场。
此战发生时,姜维正与张翼、董厥领着汉军主力,与钟会的大军相持于剑阁;此时的傅佥、关索等人皆已战死,可用的兵马和将领寥寥无几,面对突然出现在身后的邓艾,姜维也无力回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诸葛瞻战死的“绵竹之战”,这其实是汉魏之间的最后一战!此战汉军战败之后,邓艾的大军便直奔成都而来。
然而,邓艾还未来到成都城下,刘禅便早早地开城投降;远在剑阁的姜维,无奈地留下了“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叹。
绵竹之战时,邓艾与诸葛瞻的兵马数量,这恐怕再难找出史料加以印证。但是,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不难推测双方的兵马数量:
邓艾兵临江油时,汉军守将马邈的麾下有三千守军。然而,迫使马邈投降的,是邓艾的本部兵马和田章的援兵。此时的田章是受钟会指派,从剑阁领兵三千来援。
马邈投降之后,其麾下的三千兵马全都降了魏,就算邓艾本部没有一个兵卒,此时的魏军至少也有六千人,而不是传说中的“只有两千人”。因此,史学家多认为,此战的魏军数量应该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另外,关于诸葛瞻所领的兵马数量,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也不可能有传说中的“七万之众”:当时的大汉只有十余万兵马,主要分布在成都、汉中前线、永安和南中四处;姜维投降时,钟会上书说“获降兵四万”,由此可以反推,姜维在汉中至少有五万兵马!
由此可见,扣除镇守永安的两万兵马,再扣除驻在南中平乱的部分兵马,诸葛瞻实际能统领的兵马,应该在二到三万之间。
当时,魏军已经打到剑阁和绵竹,局势如此,国力如此,岂是一个诸葛瞻可以力挽狂澜?仅以一战之败,就说诸葛瞻“名过其实”,这确实有些武断!
历史上的诸葛瞻,他才七岁多就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不久之后又失去了母亲黄月英;此时,他父族亲属远在魏国和吴国境内,母族亲属也在魏国;他一个孤儿留在成都,面对着空荡荡的家,别说有人教导,就连找个骂自己的人也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哀?
正是这样一个无助的孤儿,他却要顶着诸葛亮耀眼的光辉,哪怕有一点点做得不好,都在给父亲抹黑:伟光正是当然,若有半点闪失,恐怕难逃不肖之讥,这又是何等的压力?
可以想象,年少时的诸葛瞻或许衣食无忧,但他过得很是辛苦!这其中的辛酸,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若说“名过其实”,这个“名”,恐怕也是外人、后世的人强加给他的!正因为诸葛亮的光环太过耀眼,他后来的继任者姜维和蒋琬,总会被人拿来与诸葛亮相比,何况正宗嫡子诸葛瞻!
正是有了父亲的光环,有了众人的期望,成年后的诸葛瞻有幸娶了公主,也享受到了高官厚禄;
然而,在绵竹之战时,面对邓艾的劝降,诸葛瞻死战不退,带着自己十八岁的儿子诸葛尚,用自己的性命报答了国恩!这对父子没给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抹黑!败军之际,他们坚定地奋战至死,留下“三代忠义”的美名。
想起这些,刘闪并不后悔派诸葛瞻去关中,正色说道:“黄姨,瞻儿他还小,咱们不能给他太高的期望;才学只是一时之用,而忠义可传千古;只要瞻儿没给自己的父亲抹黑,这就已经足够!”
黄月英知道刘璿将要挂帅关中,也知道钟会和诸葛瞻是帮他做参谋,自然十分担心:“陛下,话是如此,只恐瞻儿有负陛下所托……”
“黄姨,此次的关中之战,我与魏军要比拼的,不仅仅是兵将之勇和参谋的谋略,而是拼的国力!”刘闪郑重地说道:“现在的大汉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将才济济,关中之战必能大获全胜;纵然失败,也是朕在战略上的失败,绝非前方的将帅之过,也非前方的将帅能够避免。”
回到三国做刘禅最新章节地址:
回到三国做刘禅全文阅读地址:
回到三国做刘禅txt下载地址:
回到三国做刘禅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546章名过其实)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回到三国做刘禅》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18xs.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