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东到河北,王伦等人打着进京献俘的幌子,穿州过府畅通无阻。等进入河北境内,王伦等人偃旗息鼓,到了山东梁山脚下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梁山的山前都是一片滩地,王伦离山小半年,惊奇地发现滩地围堰之后,多了许多开垦的农田。只不过目前是寒冬时候,没有人耕种。梁山几乎全民皆兵,完全靠抢掠维持生计怕是千难万难。这些农田的存在,让王伦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朱贵在李家道口,最早接引了王伦一行。安排韩伯龙上山报信,自己则随侍在王伦身侧。看出王伦对着些田地格外在意,朱贵主动说道:“这些田地都是军师下令开垦的,今年成效不大,明年必定不止于此!”
说着话,朱贵拿眼瞄了一眼神机军师朱武,却发现这同姓兄弟神色不变,只是关注着梁山四周环境。
朱贵刚刚那话也是为了金剑先生李助表功,如今来了神机军师朱武,谁知道原来的军师李助兄弟会不会被欺负。虽然他与朱武同姓,但是还是与李助相处的时间长,关系更近。
王伦磊落丈夫,哪里知道朱贵此时就生出了派系的念头。指着眼前的田地,王伦说道:“此些田地甚好,省得我们兄弟为吃食费心,受制于人!”
过了水泊,上得上来,前面路上一座高山兀起,半山一座断金亭子,沿路再走不多远,有一座关城有喽罗把守,之上又连着有两座关锁住要道。
朱武将梁山全景尽收眼底,不禁赞叹,“好一个梁山,果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端的是风水宝地。”
如今梁山上,中间是平地建有宛子城、聚义厅,各处主峰也建了三关关四寨,山下还有有金沙滩、鸭嘴滩、蓼儿洼,却是高筑墙的好地方。
梁山水泊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方圆八百里可屯上千只战船;六座主峰,山周二十余里,聚得百万军马粮草。
广惠也赞同朱武的看法,哇哇的说道:“哥哥真会寻地方,这梁山简直就是天生的贼窝啊!”
王进听得广惠说贼窝,眉头一皱,接口说道“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以我看,这更是一块战略宝地。”
朱武也是如此看法,向王伦问道:“哥哥可知道东晋苏峻?”
王伦知道苏峻其人,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其他的知道的倒是不多。“愿闻其详!”
众人听朱武说的郑重其事,都转过头来听,只听朱武说道:“永嘉之乱爆发,百姓流亡,又有五胡乱华。苏峻世代为乡梓豪强,当时家乡中人聚众举事,苏峻纠合数千家,推举为主。其在本县修筑堡垒,聚集徒众,势倾淮甸。”
听到这,王伦心中隐隐有所收获。果然那边朱武接着说道:“梁山水泊,也是水网密布,类于淮南。我等何不也在水泊四周修筑堡垒以为连环,如此山寨又有一险。”
朱武所说的这些,朱贵是听都不曾听过的。但是他猜测这堡垒必定厉害非常,心中不由得对朱武刮目相看。
韩世忠是西军中的将领,知识都是在战场上得来的,在西军中他也听过不少西军前辈的事迹。听了朱武的主张,他心思一转,说道:“军师这方法,倒是与小范老子的战略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范老子就是范仲淹,还有个大范老子范雍。两人先后担任过西北地区的行政长官,爱民如子,功绩显著,边民称呼其为老子。范仲淹的战略主张就是,对外坚壁清野、多修城堡、封锁交通,以逸待劳。
庆州西北一个叫马铺寨的地方,是西夏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范仲淹深知守住此地,就可以堵住西夏人的进犯。但由于此地地势险要,西夏人日夜提防,设立的一个小寨子,宋兵即使占领也无法抵挡夏军争夺,达不到长期守御的目的。
最后范仲淹决定,在这个地方修筑城堡,以彻底断绝西夏人进犯的通道。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范仲淹密令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占领马铺寨,随后亲率大军携带筑城工具跟进。
由于保密工作非常好,不仅西夏人不知宋军的目的,就连范仲淹部下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由于准备充分,范仲淹所部只用了10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
范仲淹筑城成功的消息传回汴京,朝廷为之轰动,宋仁宗仔细观看了大顺城图纸,大为叹赏并亲自起名,宋朝著名学者,思想家张载更专门写了一篇辞赋加以歌颂。
其后历经数月时间,范仲淹又命人在环县、合水、庆城等地兴修了槐安城、白豹城、定边城、平戎城、凤川城、甜水堡、安塞堡、肃远城、乌仑城等城寨28座,打通了各州之间的道路,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形成捍卫环庆的一道重要屏障。
范仲淹的军事才华不仅如此,王伦后世就听过一则故事。等防守阵地巩固后,各路将领按部就班率兵屯寨。但宋军边防战线过长,防御面过广,而分兵防守造成兵力分散,临战则以寡敌众,难免常败。加之边寨各相距二三十里缺乏相互联系,发生任何突发事变反应迟钝,因而贻误战机。
传说一日凌晨,范仲淹心事重重登上嘉岭山(今延安宝塔山)山巅,忽然一住户烟囱升起缕缕晨烟,直冲云霄,随之全城的烟柱一个个升腾而起。看到晨烟升天的情景,他不禁心头一动:如利用滚滚烟雾互通军情、调兵遣将不是很妙吗?
于是他疾步回帐,精心策划了一套烽火聚将的方案,命人在嘉岭山修一主台,并沿防线选一些地形突出显眼的山峁或其他高地,“十里一塾、五里一站”修筑了四十四个烽火台遥相呼应。烽火台派兵士驻守,并备有柴草或狼粪等燃烟点火的材料,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烟示警,一墩传一墩,各营台望烟火即发兵解危。这样有效地加强各地协同作战的能力,克服了分兵把守、易被各个击破的弱点,宋军的防守能力大大地加强了。
范仲淹的这个成功经验,后来也影响到明代的戚继光。明朝中期倭寇横行,戚继光横空出世,荡平倭寇。北边又有蒙古人、女真人为患,戚继光考虑到,北方边疆人烟稀少,地域辽阔,也采取了修筑堡垒、屯围的办法。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