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夷光根据自己游历一年对大魏的了解,一直在和太子说着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十分有激情,这在上一世,薛夷光觉得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会觉得政事多么的枯燥无聊,但是现在薛夷光却能够明显感受到政治的魅力。
“所以你想要说什么?”太子笑着对薛夷光问道。
“改革需要因地制宜。”薛夷光总结道:“我们不可能将一条政令推行到大魏的所有地方,就像是田亩赋税我们也需要根据粮食的产量来定下不同的赋税等级,而且各地主政的官员也十分关键。”变法很难,但是任用官员也同样是个问题,如果官员贪腐严重,那么当地的百姓就八成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你说的很对。”太子笑道:“果然比以前进步多了。”
听到太子的表扬,薛夷光笑了,又接着道:“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要和您说。”
“你说。”太子笑着道。
“就是科举的形式。”薛夷光接着道:“其实,如今的科举以经义为主是很不科学的,唐朝时还有明算,明法等科目,这些大魏也是需要的,大魏工匠的地位普遍低下,但是有手艺的工匠真的很重要。”薛夷光知道这个时代重文轻工,因为农业为主,工业落后的情况,让大魏的人即便是太子这样目光深远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太子确实是第一次听到薛夷光提起这件事情,他之前以为薛夷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