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可怜的王振
朱祁镇也明白,徐晞这样说未必没有危言耸听,加以劝谏的意思。毕竟朱祁镇也知道,在进宫之前,徐晞与杨溥是见过面的。
但是朱祁镇的确不敢拿大明十几万主力军团冒险,从陕西到甘肃漫长的粮道,后方可能有的不稳因素,乃至缺水缺粮的可怕处境。
朱祁镇不得不承认现实。
他即便心中承认自己有些固执了,但是也不表现出来,说道:“徐卿走了数万里,遍观大明九边,觉得九边什么问题最大?”
徐晞听了心中一时间也有一些犹豫。
九边的问题?岂止是有,还有太多,但是徐晞也知道,有些话是可以说的,有些话是不可以说的。
徐晞在这一番长谈之中,也说了好几个人名。
但是要么是没有具体评价,褒贬的意图不明显,要么就是赞扬。
倒不是而今的九边众将都是道德完人,一点错处都没有。
却是徐晞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查看九边边防的并非是御史,抓人小辫子的,故而他的重心都放在了各镇的布防情况,对于九边布防之上的某些缺点,徐晞自然会指出来,比如他所言的东胜卫缺口,导致延安受兵灾,庄浪卫的问题,能让草原与青海连接。
甘肃镇的战略纵深太单薄,如果甘肃一旦失去,那么西北也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可言,说不得大明疆域要大退一步,弄得与宋朝差不多了。
但是这种战略基本问题,是不用哪个总兵官来负责的,他们也负担不起这个责任。
而今朱祁镇的问题,却让徐晞不好回答,虽然弄一个问题糊弄过去,显得徐晞能力不够,但是真要说出一个问题来,却是得罪一大批人。
张辅可是还在内阁之中。
徐晞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觉得再合适不过了,说道:“陛下,有一件事情,臣不吐不快。”
朱祁镇说道:“徐卿请讲?”
徐晞说道:“太祖祖训,宦官不得干政,即便内廷之中扫不了此辈,也不当让其放纵在外,而今九边重镇,没有一次没有宦官监军,此辈常言乃是陛下之耳目,横行无忌,压制九边镇将,文武官员,有功,则曰我之功也,有过,则曰人之过也。至于横行不发,纵下面鞑军作奸犯科者,数不胜数。恐失九边军心。”
朱祁镇听了,心中苦笑。这个问题,他还真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因为这些太监所言不错,他就是这些太监的总后台。当然了,朱祁镇也承认,徐晞所言有一部分是对的,有一些太监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有一些太监的确是能臣,不过是肚脐下面三寸的地方,少了二两肉而已,比如说亦失哈,比如说刘永诚。
而今九边之重要,即便是太皇太后也没有撤掉九边太监监军的意思,要知道,太皇太后在宣德十年,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可以罢一切不急之务,并将很多镇守太监,全部召回了。
唯独九边的太监,在进入正统年间之后,不减反增,即便杨士奇在的时候,对这一件事情也没有说过什么。
仁宗皇帝登基之后,在九边安插文臣,令巡抚或者巡按与总兵互相制衡,而宣德年间将太监监军发扬广大。
早已在九边形成了,文官,太监,武将三层之间的制衡。
各地虽然还是总兵官为尊,但不管文官还是太监的意见都不可小视。凡是遇见大事,必须是他们三人联章上奏说明此事。
这种制衡模式,宣德年间形成,太皇太后默许的。只是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后,王振的权力大为膨胀,已经让很多人不满了。
其实整个正统年间,王振的势力都是在膨胀之中。
太皇太后在正统四年之前,对这一件事情都是默许,甚至鼓励的。毕竟太皇太后一直担心朱祁镇扛不住这个担子,宁肯培养出一个权阉,也不想培养出一个权臣出来。
在正统四年之后,太皇太后倒是发现朱祁镇能力足堪大任,就对王振减少了很多扶持,但是朱祁镇还在继续扶持王振。
王振掌控司礼监,除却东厂在金英手中之外,大内乃是天下的宦官都要唯他是尊。特别是太皇太后去世之后,朱祁镇的作风大变,变得沉默起来,但是王振的却变得嚣张起来。
朝中已经有一股倒王的风潮。
其中就挂户部侍郎掌管海关的李时勉最为激烈。
这几年来,李时勉坐镇天津,沿海几个港口陆陆续续的完成开发,不过经济总量在这里放着,虽然几乎每一个省都一个海关,但是海关赋税总额,也没有超过五百万。
毕竟大明外贸的经济总额还是有限的,在西方还没有来到东方之前,整个东西贸易额,或者说东南亚内部贸易额并不是没有天花板的。
再加上其中这样那样的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大明海关税大概就是五百万两上下了。
即便如此,周忱也不火坐视这一笔钱不流入户部,在户部之外,所以今年周忱多次上奏,就是海关纳入户部之中。
最后朱祁镇答应了,李时勉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主持海关,在京城择地修建海关总署,作为户部的下级衙门。
李时勉进京之后,第一炮就打向了王振。
却是因为宁波倭案。
什么是宁波倭案,就是在正统六年,一路倭寇在宁波上岸,攻克了大嵩千户所。具体来说不过是数百人而已。
朱祁镇也是大怒,当时就令镇海卫指挥使王英总领船队,围剿倭寇,并令魏国公出面主持。
这一队倭寇倒是还打发,王英抓住尾巴之后,打了一半,逃了一半,其中有几十个人居然飘到了朝鲜。
被朝鲜国主抓住之后,送到北京。
弄得朱祁镇有些尴尬。下令让这些倭寇到菜市场走一趟,不必说了,还必须以派使臣去朝鲜宣布赏赐与感谢。
就这一件事情,就牵连的宁波海关当年的赋税。李时勉上奏,说大嵩卫千户,乃是走了王振的门路,才得已袭职。并指责王振数项大罪,很多文官群起而为之。
逼得王振向朱祁镇谢罪,并辩解一番。
对于王振的辩解,朱祁镇有一些信有一些不信,王振自己贪财的一些行为,他是知道的。但是王振是一个最讨厌下面人给他耍花样的人,也就是他挖王振贪财,那是理所应当,但是下面的人敢从他手下多拿一两银子,王振就弄死他。
所以,朱祁镇对于王振纵然下面发财从来是不信的。
但是朱祁镇敲打了一下王振,毕竟主仆之间这么多年的情分,还是要保全的。
而且,官场之上,但凡明白一点的人,能不知道王振乃是朱祁镇的人。朱祁镇很担心倒王振乃是对朱祁镇的试探。似乎是朱祁镇在太皇太后死后,不再积极谋求这个改革那个改变之后。
很多事情都是你退一步,下面的人就会进一步的。
朱祁镇出面与杨溥协商,杨溥费了不少功夫,这才将下面倒王振的风暴,给压制下去了。
但是风波压制下去了,但暗潮却没有平息,似乎反阉党,反王振,已经成为很多文官的政治正确了。
所以,徐晞不敢得罪张辅,朱勇这一票勋贵,却并不怕得罪王振。
毕竟,朱祁镇对王振的约束也是很严的。
以至于很多人弹劾了王振之后,也没有吊事,大家胆子就大了起来,颇有有事没事,弹劾一下王振,没事有事,再弹劾一下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