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排除第【7】项和第【10】项。”欧阳朔说。
无论是特殊物品,还是随机奖励,随机性太大,不符合欧阳朔的作风。他身为领主,一切以稳重为先,可没有赌徒的心态。
剩下的四项中,第【2】项特殊建筑,第【5】项额外使用隐藏建筑的机会一次,这两项都是必选的。
特殊建筑不用说,每一项都弥足珍贵。
至于隐藏建筑的使用机会,欧阳朔可以用在【招贤馆】或者是【祈愿银楼】上。性价比最高的,自然是【招贤馆】。
也就意味着,这两天欧阳朔可以连着两次使用【招贤馆】。他现在倒是有些期待,这两次会召唤到怎样的历史人才。
最后,在功勋值和技术手册两者之间,欧阳朔还是选择了功勋值奖励。
虽然说,两万点功勋值不算多,但是欧阳朔要想早日晋升为公爵,就不能放过任何一次获取功勋值的机会。
至于技术手册,自然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欧阳朔选择完毕,系统提示音也准时响起。
“系统提示:恭喜玩家岂曰无衣,在盖亚二年剿灭荒野农民起义军行动中,居功至伟,特此奖励功勋值20000点,特殊建筑图纸一张以及额外使用隐藏建筑的机会一次,以资鼓励,恭喜玩家!”
“刷”的一下,欧阳朔手中出现一张建筑图纸。
【航海灯塔】:一种位于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建造条件:航海灯塔建筑图纸,木材5000单位,青砖10000单位,石材5000单位。建造时间:五天。
明代永乐十年,官府在长江口浏河口东南沙滩上筑起一座“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墩,其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进出长江口。
这是中国由官府出资建设航标的先例。
那个时期,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可谓是明朝航海史的巅峰。
灯塔的光源被称为“灯”,长期以来采用明火点燃的方式,明朝建造的烟火灯塔便是如此。
世界航海史上,明火点燃的方式,之后就被蜡烛代替。其后,还用过鲸油、菜籽油、猪油以及煤油等燃料。最后,就是发展到现代的电力灯塔。
除了燃料,西方灯塔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使用抛物面反射镜系统。由此,大大地增强了灯塔的射程。
现代电力灯塔的射程可达30海里左右,光的强度可达数亿烛光。
【航海灯塔】作为特殊建筑,自然有其特别之处,否则的话,如果仅仅是普通的灯塔,山海城就能自行设计建造。
最特别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就是【航海灯塔】的灯。
根据建筑图纸,只要将【航海灯塔】的塔,建造完毕。盖亚就会自动补上灯的部分,使其射程和亮度,能达到现代灯塔的八成以上。
这在古代背景的航行中,已经是极为霸气的存在。
有了【航海灯塔】,山海城的水师,包括来往领地的商船,它们的航行安全,就能大大地得到增强。
欧阳朔已经计划,在北海湾海域,甚至是更远的海域,建造一系列的航海灯塔。
由此,也等若是一种主权的宣示。
凡是建造了航海灯塔的海域,就是山海城的领土范围。
**********
山海城,招贤馆。
欧阳朔再一次走进招贤馆,将手掌按在凹陷处,一阵系统提示音响起。
“系统提示:恭喜玩家岂曰无衣开启招贤馆,检测到您拥有一次额外使用隐藏建筑的机会,招贤馆符合要求,是否使用该次机会?”
“使用!”
欧阳朔还指望着,利用这次机会,招募到一位水师将领呢。
“系统提示:恭喜玩家岂曰无衣,获得一次额外招募特殊人才的机会和一次额外历史人才的机会,是否招募?”
“招募历史人才!”
对于特殊人才,欧阳朔已是不在意,招了也没意思。他都是委托秘书郎柏南浦,每月定时进行特殊人才的招募。
“系统提示:恭喜玩家岂曰无衣,通过招贤馆,成功招募到皇级历史人物——张廷玉,自动扣除100金币。”
一道白光闪过,一名中年文士从传送阵走了出来,“衡臣拜见主公!”此人面容镌刻,尤其是一双眼睛,犀利而睿智,让人望而生畏。
最有意思的是,来者留了一个长长的辫子。
毋庸置疑,这是一位来自清朝的大臣。
事实上,对于张廷玉,欧阳朔并不陌生,而且钦佩至极。因此,虽然没有招募到他想要的水师将领,欧阳朔依然激动异常。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
张廷玉前后侍奉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代帝王,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张廷玉之强。
如果不是生在满族人统治的清朝,张廷玉必是一代名相。
欧阳朔上前一步,双手虚扶,诚恳地说道:“先生快快请起!”说着,带着张廷玉走出招贤馆,顺便查看了一下他的属性。
【姓名】:张廷玉(皇级)
【朝代】:清朝
【身份】:山海城官吏
【职业】:文官
【忠诚】:75点
【统帅】:55【武力】:30【智力】:85【政治】:90
【特长】:文和(提升领地廉洁程度35%,提升领地办事效率30%,提升领地人文水平10%,提升领地吏治水平25%)
【评价】: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