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李世民思考了足有一刻钟后才缓缓开口:“你在岭南的时候,我当时安排袁天师查看隆庆坊,那时我知道皇位必是我的,所以我问了袁天师大唐的运势,他说他不知,我问为何,他说天象已不可查。”
李世民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继续说道:“袁天师告诉我,之前父皇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大约是在武德五年的时候,袁天师只告诉父皇大唐可一统天下,有句话他没说。”
“什么话?”
“听到之后,二哥我数日无眠。他说,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
柳木并不记得这句预言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听完李世民的话之后,柳木说道:“李君羡小名五娘子。”
李世民的眼神变了:“那二哥就必须杀了他。”
“二哥,预言之中真实存在的人姓武,小名媚娘。不过她已经死了,原工部武尚书的女儿。这个女儿会成为你的才人,而后与原本应该在最近出生你的儿子李治在一起,接下来后宫相当的血腥,最终武氏称帝。”
李世民看柳木的眼神都变了。
“二哥,我知道未来一千五百年发生的一切大事。”
“为什么要讲倭人灭族灭种?”李世民原本是不想问的,这时却开口问道。
“一千三年多年之后,倭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不断的学习中原的知识、技术,而后他们灭了半岛,然后中原仅军人就死了四百万,百姓五千万人。十四年,整整十四年才将他们赶回到倭岛上。二哥你永远想像不出来,这一幕有多惨烈。”
“最可恨的是,吃我们的,用我们的,学我们的,然后转过头来再与我们开战。”
柳木嘴角的一丝冷笑让李世民头一次看到了柳木的恨意。
恨到骨子里的那种恨。
“可笑。”李世民却是放声大笑:“一千三百年之后,必是一个无能的帝皇。小小倭岛,二哥挥手就可将其打入永不翻身的深渊,可笑,可笑,可笑!”
柳木不再说话,他知道李世民说的完全没有错。
这可笑的是自己,大唐在这个时代敢傲视这个星球。
倭人不配被大唐称为敌人。
“那一朝,帝皇是谁?”
柳木吓了一跳,李世民竟然问那一朝。
看到柳木的惊愕李世民倒是淡然:“二哥没想过大唐可以千年,万年。强汉也不过数百年,始皇想长生,汉武想长生。二哥或许有一天也想长生,但结果必然也是一死,大唐也一样。”
“二哥你了不起,你还真的就是死在想长生上,乱吃丹药。”
哈哈哈!
李世民放声大笑,此时他还年轻,他相信自己老了之后也会糊涂,也会想长生。
“告诉二哥,那一朝的帝皇是谁?”
“是谁不重要,他有一句话很气人,他说无论倭人杀了多少人,抢了多少东西走,只要还让他当皇帝就行。”
李世民笑的很大声,这样的帝皇在,如何可以御敌。
“有千年的王朝吗?”
柳木摇了摇头,然后补充到:“只是挂个皇帝的名,皇权在臣子手上当傀儡的,倒是有。倭人将来就是一个。”
“那么大唐有可能到一千四百年后,依然盛世?”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太难了。我连想都不知道应该往那个方向去想,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小人物。真的。”
李世民起身拿来纸笔:“陪二哥喝酒,你给二哥讲一讲,一代代的王朝是怎么灭亡的。你既然知道未来一千多年的大事,那么先从大唐如何由盛转衰开始。”
“二哥你不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些?”
李世民整理纸笔的手停下了:“等有一天,我们把这个秘密带到地下吧。对了,你先说几件未来三五年会发生的大事,二哥也验证一下。至于神仙弟子,二哥不怎么相信,你的情况二哥查的很细致了,是从你晕倒那天开始变的。”
“至于说二哥为什么信你。先是兰若没你就活不了,之后你对兰若确实好,而后你对二哥……有兄弟之情。”
李世民没说功勋,也没有说助自己登基,用兄弟之情代替了这两件事。
“二哥,明年吐番……”
李世民内心升起一种野心,他认为有可能达到不灭的王朝,至于柳木是怎么一回事,李世民不想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柳木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信得过,一切都是为了他这个二哥好。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的书房之中李世民与柳木谈了些什么。
次日,正式的朝会。
李世民在进入太极殿之前脸上写满了愁容,而柳木则是顶着两个黑眼圈,一脸的疲惫。
进了太极殿,李世民接受了百官的施礼之后吩咐尚书省六部主官跟自己到偏殿来。
所有人施礼依次坐下之后,李世民开口说道:“朕决定,依然要将倭岛灭族灭种。”
李世民说完后认为自己可以看到众臣子的惊讶,可谁想萧去淡淡的说了一句:“圣人,不杀不代表不灭,随汉姓、说汉文、居汉屋、以迁居中原之地为荣。还有倭乎?”
八位大唐最顶尖的重臣反应几乎是一致的。
这次反倒是柳木给惊到了。
柳木是打算从上毁灭,可萧却打算将灵魂上消亡。
李世民又说了一句:“依长孙无忌的手书,小木的一些评论,朕以为倭人正在神化他们的王。卿等以为如何?”
“圣人,汉化倭奴才是贵族,臣以为在大唐拥有天下最强之名将,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臣不解,区区倭岛有何值得我大唐在意之处,他们的海产还不如柳驸马占据的耽罗岛。”
萧的疑惑也是所有臣子的疑惑。
李世民一指柳木:“昨夜朕倒是忘记问了,木,你给大唐一个理由。”
“萧公,杀尽倭岛贵族之时,长安城有多块砖石,我就给大唐国库同样数量的银砖。”
柳木在后世查证过无数的资料,也没有找到石见银山的总储量,不过有记载十六世纪时世界流通白银有三分之一是来自石见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