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深渊中
数以万计的数学老师爬行在内部,对于虞井在‘死者储纳室’中表现出来的疯狂行为感觉兴奋无比。
“曾经在这所学校内塑造的人格快要控制不住了吗?我还真想要看看你人格交替时的模样,让我想想有什么办法能提前激发你。记得你曾经在课堂上,时常关心一位女同学,好想叫余什么……余巧,对!就是这个名字。”
“当年这位女生似乎在高三年级的时候自杀了吧,让我看看‘自杀深渊’中是否有他的信息。”
爬行在深渊壁面上的数学老师副体,认真观察着刻印在壁面上的学生姓名,在此处留下姓名的人都是在学校中犯下‘自杀’这一大忌的学生,很快找到‘余巧’两个字。
“在这里吗?”
数学老师从切开自己的手指,以鲜血涂红余巧的名字,对应着深渊的某一位置,一间密闭的房间开启。
数学老师迅速抵达这间闭室中,然而内部却什么也不存在。
“嗯?人呢?想要逃走是绝对不可能的。”
数学老师在空荡的寝室中巡视一圈,在枕边发现一封以鲜血书写的信件。
“感谢涂老师这么久以来的照顾,听闻我的前男友来到学校,毕竟两人这么多年的感情还是有点放不下。我想要去见它,所以提前向数学老师你请个假,如果今后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回来看望老师您的。”
数学老师手持着白色信封,将鼻孔仔细嗅向墙角位置,一缕缕微弱的恶魔气息被嗅到。
“关老师吗?哎哟,从我这里带人走都不打一声招呼了……该死的恶魔!”
突然间,数学老师的面色大变,两只手臂上长出大量的倒刺将囚禁余巧的寝室全部撕成碎片。
“通过本次电影院安排的任务,我将得到丰厚的赏赐,足以让我提升到更高的阶段。一旦我达到B级,第一个要杀的人便是关老师你……下来死亡的戏剧将进行至第二幕,陪他们好好玩玩吧。”
…………
「死者储纳室」
“抱歉,有点失态……”
随着室友李祺的彻底死亡,虞井从过去的憎恨回忆中清醒过来。
“虞井你这家伙和我真有点像,不愧是以普通人身躯由这所学校毕业的家伙,刚才的表演十分精彩呀。”
“啪啪啪!”白枭舌头舔动着尖牙,对于虞井刚才的行为不断鼓掌。
虞井深呼吸一口气,看向依旧处于封闭的教室门。
随后在李祺尸体化为血水的区域中找出一道铁环,在上面套着两把完全不同的钥匙,一片普通的铁质钥匙与一根用白骨支撑的特殊钥匙,白骨钥匙的末端甚至还雕刻着一颗小型骷髅头。
“看来这把钥匙应该可以带我们去到十分有趣的地方。”
虞井利用铁片钥匙将教室门开启,对于死者储纳室中其余吊挂在天花板的死亡学生暂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毕竟他们的灵魂禁锢在死亡魂珠中,只有杀掉数学老师才能让这群人解脱。
“你情况怎么样?没事吧?”珍真学姐上下打量着虞井的身体状态,对刚才虞井的疯狂举止心有余悸。
“没事,我会尽量控制住自己的……这柄钥匙应该能开启死亡空间中的关键性区域,说不定能直达数学老师的巢穴中。”
离开教室的三人在虞井领头下继续在走廊中前进,接连不断的「死者储纳室」出现过道两旁。
在这所实验中学办学以来,虽然禁止死亡,但非自杀性死亡的人数依旧不少。中等程度以上的「折磨」都有可能造成死亡,当然老师失手打死学生也不例外。
“味道变了。”
白枭嗅动着狼鼻,空气中弥散的死亡气息变成另外一种味道。
面前通道中弥散着一种灰色的尘埃,两侧的「死者储纳室」不再存在,一道由白骨做成的门出现在走廊的尽头位置,顶头的铁质牌号上面刻印着几个小字。
「白骨囚牢」
“白骨……难道这里是!居然归数学老师管理吗?”
“说来听听。”学姐看着面前有些异悚的白骨门,颇有兴趣地询问虞井。
“在这所学校中有一种高级,甚至可以算是顶级的折磨,名为「剔骨」。这样的折磨在我高中三年里只有一位学生经历过……遭受这样的折磨,光是老师一人还说不上话,需要将此人的身份信息递交给教务处,经过高层与教师层投票来决定。”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阅读不适,请谨慎观看!——
「剔骨」与我国古代一大酷刑‘凌迟’有些类似之处,但真正的「剔骨」手段更为残忍。
首先需要让受折磨者吞服一种特殊药物,将体内的器脏与**彻底分开并形成一道保护隔膜。
随后将受折磨者其身体投入装有低腐蚀性酸液的容器中浸泡整整二十四小时,直到血肉松散为止。
利用金属刷子与小型剃刀将软化的皮肤血肉小心翼翼从折磨者身上完全剔除,期间要求行刑者技艺极高,不允许破坏任何骨质与内部分离的器脏,且确保受折磨者的存活状态。
分离皮肉后,体内有隔膜保护的器脏正确运行,大脑正常工作,如果受折磨过程中出现晕厥情况,立即注射CH-3型神经促进剂使受折磨者保持清醒。
接下来需要进行精密剔骨,首先利用钢丝刷将骨骼表面清理干净,随后以剃刀在骨骼表面切开裂痕,在不破坏骨质主干构造的情况下掏出内部的骨质细胞,并将血管与神经组织接入骨骼内部,确保血液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
剔骨过程中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旦将所有血管与神经接入骨骼,确保剔骨成功。受折磨者还需要在TH-7溶液中静养三个月的时间,让骨骼内的器脏与骨质发生一定程度融合,确保正常进行生理活动。
经受住「剔骨」的学生,将成为依靠白骨活动的活死人——称之为‘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