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一支军队对现政权死心塌地卖命,关键是什么?
利益,让这支军队的利益和现政权死死在绑在一起。
阿尔托利娅搞出“荣誉不列塔尼亚人”,并为此不惜惹印度原有的既得利益阶级婆罗门和刹帝利不快,也要在西孟加拉组建一支由贱民和首陀罗为核心的军队,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印度组建这样一支根本利益和英国殖民政府帮在一起的“印度”军队。
要让这样一支军队死心塌地地为英国人卖命,光靠虚无的地位上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实际利益。
以英国殖民政府的心态,要他们直接拿出大量的利益收买这些印度“下等人”,很肉痛,代价也很高。而且阿尔托利娅也明白,光靠高军饷,是买不来能征善战的钢铁之师的。
必须用别的手段,必须给这支军队注入“不奋力作战,不和英国人站在一起就会完蛋”的危机感。
继承了林汉性格中黑暗面的阿尔托利娅,知道该怎么对付此事。
旧中国革命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农民问题,还是纠缠了这个国家几千年的土地再分配问题。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通过大规模的土改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也得到了中国最大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从而轻易地建立起起了一支无敌的铁军。
阿尔托利娅也很想复制一下中国的“成功”。
在阿尔托利娅看来,印度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差不多,只不过多了一个种姓问题。
种姓问题,她“解决”得很好,而土地问题.......
印度的土地大都在当地各土邦城主和高种姓手里,根本就没有空余的土地供她进行再分配。
身为印度的最高统治。英国殖民政府当然不方便亲自下场,强行在印度进行土改――那后果只会把帮他们维持这儿殖民统治中上层全逼到对立面去。
但可以借别人之手进行土改。
拉塔尼游击队,就是在这个思路下由第五处的情报人员帮助制造诞生的。
拉塔在根据地和游击区“激进”的土改路线,完全是阿尔托利娅唆使的。
他在巴哈布尔市的针对高种姓的大处决,同样也是阿尔托利娅想要的。
阿尔托利娅要练出一支绝对忠诚于英国殖民者的军队,就需要给这些军队士兵的家属发放土地。
前期。英国人放纵拉塔尼游击队坐大,在各地进行激进的土改,杀光当地的地主和高种姓,待他们将“脏活”干得差不多时,英国人才进入“驱走”游击队,夺回这些土地,然后分配给他们组建贱民和首陀罗军队的家属。
整个过程,他们不但不花一分钱获得大量分配的土地,更可以通过战争出售军火。把印共游击区各土邦领主口袋里的钱榨干,一举多得。
阿尔托利娅的计划,其过程原比上面所说的要邪恶得多,其更邪恶或者说罪恶的地方,则在具体实施中的细节处。
1945年一月三日,在巴哈布尔失守后第九天,驻加尔各答的英军在西孟加拉土邦领主苦苦哀求下,仍然按兵不动
这个时候。从西孟加拉邦其他地方和附近哈尔肯德邦调来的土著私军,总计约两万五千余人。也在这个时候通过铁路集结在西面。
西孟加拉邦是印度第一个得到英国人“允许内陆地区自治”的邦,邻近的哈尔肯德邦则得到了“预备自治”的承诺。两个邦这一年多来组建了总计四万余人的“自治军”。
此次剿杀巴尔布尔地区的印共游击队,能出动两万五千人,已经是这两地土邦城主的极限。
英国人对近在咫尺的北方战局漠不关心的态度,让印度国内的印独势力“又喜又忧”。
这些印独势力中,也不乏高人。他们看出了英国人故意放任拉塔尼游击队“做大”的想法。无非就是想借着印共的威胁警告各地心怀叵测的土邦领主,离了大英帝国,你们什么都不是。
在他们看来,英国人不肯插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拉塔尼游击队仅有万把人。两万五千人对一万人,怎么看都是土邦势力占上风。如果土邦势力能自己解决这帮印共,对将来和英国人谈判要求“印独”大有好处。
忧的是“只怕万一”,万一“剿匪部队”又输了,战局糜烂不可收拾,他们这些印独份子就只有跪着去求英国人出面收拾残局了。
发生在巴哈布尔的一幕,那五千多具被拉塔尼枪毙高种姓和高官、地主的尸体,血淋淋地告诉了印度上层那些人,阶级斗争是何等的残酷。
和中国相比,印度玩印独的这些人,懂阴谋,懂政治,会玩弄人心,但偏偏他们全都不懂军事。如果是旧中国的那些军阀在这里,从开始他们就不会看好这次所谓的“第三次围剿”,不会指望这点兵力就能消灭拉塔尼游击队。
和诞生不到一年的拉塔尼游击队类似,两个邦的剿匪部队组建也只有一年左右。
英国人容许他们大规模建军之初,本就没有好心,根本就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基层军官,而在军队的训练过程中,也故意地不多插手。
印度阿三的兵,有战斗力的主要是锡克人之西方向高原地区的兵,越靠近平原和热带召收的兵,战斗力就越差越烂。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加上严重缺少合格的军官和正规的训练,这两万五千人的剿匪部队,在英国人眼里也不过是“有武装的平民”而已。
拉塔尼的部队的整体素质虽然也不乍样,但好歹实打实地打了近一年的战争,手下的部队里也有不少有实战经验的共产国际的战士加盟。大家一起比烂的话,综合素质还是胜过对手一大截的。
更重要的是,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英国人就又在暗中给他通气。提供准备的剿匪部队的情报。
一月五日,来自外地的援军赶到,成功地收复了沦陷超过十天的巴哈布尔市――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拉塔尼游击队就提前从城里撤退了,走前他搬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收复”失地后,来自外地的“高种姓”联军。开始在城内进行清算和报复。
他们接受了沦陷时躲起来的高种姓人士的“检举”,对“沦陷”期间热心参予拉塔尼游击队活动的贱民展开激烈的报复,几天之内就在巴哈布尔市及其周边抓捕了超过万人。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无辜者,这些印度版的“还乡团”所以抓了这么多的无辜者,完全是因为“利益需要”。
那些战前逃走,现在随大军一起返乡的“还乡团”,打着“勾结拉塔尼匪军”的旗号,就可以将将当地大批农民的土地以“通匪”的借口直接没收,何乐而不为?真正有“通匪”行为的人。其实早在大军逼近时,几乎全随着拉塔尼游击队一起撤退了。但是“还乡团”们不想知道这些,也不会去分辩这些,他们只想通过抢劫穷人补足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而已。
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间的阶级,再一次地激化了。
拉塔尼游击队在占领期间,他们枪毙了超过五千人的城市内“高种姓”。
而“印度还乡团”回来后,他们在五天内,却在当地杀害了超过一万名的贱民与首陀罗。同样是血流成河。
而当这支还乡团离开巴合布尔,进入印共游击区和根据地展开追击剿匪作战时。这时的他们已经喊出了在旧中国生产,而后由日本“转销”引进的口号: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
阿尔托利娅通过日本人交给他们的“剿匪手册”,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作用。为了让这些还乡团更有效率地替她做完全她想要的“脏活”,在阿尔托利娅的指使下,英国人还特地从东南亚找了几位和红军交过手,经验丰富的前炮党高官给这些印度还乡团充当顾问。提供“工作经验”。
在“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口号下,这些印度还乡团所到之处,皆是一片腥风血雨。每天都有超过四位数的贫民贱民,被以“通匪”这个借口拖出来杀掉。
屠杀从一月五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当月二十日方才告一段落。所以停止,是因为这个时候先前一直撤退的拉塔尼游击队开始反击了。
在此期间,整个印度上层,在得到巴哈布尔发生的事后,“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之下,都对领主军“还乡团”的行为一片叫好。即使少数意识到不妥的人,在英国人暗中的打压下,发出异样的声音也没有多少人听到。
甘地和尼赫鲁是反对在这一地区针对贱民和贫民进行大屠杀清洗的人,可是他们在得到消息后却已经太迟了。
1945年不是后世,消息传播的速度很慢。前方进行的大屠杀,直到数天后,加尔各答地区,人们在下游河水里发现顺流而下的大量浮尸,才意识到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而这时已是一月十五日以后了。
而一月份最初的十几天,甘地和尼赫鲁这两个有可能靠自己的威望阻止屠杀的人,却在这时突然因为食物中毒,一起住进了医院,两人在医院又吐又拉又吊瓶,折腾了足足半个月才出院。突如其来的疾病,打断了他们原本想去巴哈布尔的行程,等他们身体好点能出院时,屠(蟹)杀已经大范围的发生了。
一月二十日,前期不断地撤退的拉塔尼游击队,通过撤退获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成功地拉开了追剿他们的几支土邦军队彼间的相互距离。
大反击开始了。
一月二十日,拉塔尼部队集中了手中拥有十辆坦克(其中四辆是攻打巴布尼尔时的缴获),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包围了突进中的围剿部队的一个师,五千人的部队,展开围歼作战。
战前,由于知道了还乡团针对游击区的大屠杀,此时已无须军队中的政委作再多的“战前士气鼓励”,拉塔尼的部队就因家人的被杀,集体变成了“哀兵”。共攻开始后,只用了不到四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全歼了对手。
战后,为了报复对手的屠杀行为,拉塔尼下令将俘虏全部处决。
一月二十一日,拉塔尼部掉过头来,又包围了另一支赶来的援军,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再次全歼了对手四千余人。和昨天一般,此战他再次不留俘虏,全部处决。
到一月二十二日,感到不妙的其余“剿匪”部队开始掉头后撤。但此时的拉塔尼游击队已经杀红了,疯狂地展开追击报复作战。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他们连打数仗,四战四捷,又消灭了对手近七千人。而后于一月三十日重新夺回了巴哈布尔市。
至此,轰轰烈烈的第三次围剿作战,以两个土邦联军的惨败而告终,其间拉塔尼游击甚至还俘虏了联军的总司令为首的许多高官。
在巴哈布尔市,拉塔尼将这些高官进行公审后,以屠杀罪和反人民罪全部处决,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对收复地区的旧地主和高种姓进行“最彻底”的清算。
整个一月份,位于下游,流经加尔各答的胡格利河,整条河水都是血红的,这一个月,下游的居民天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浮尸从上游漂下。
来自西孟加拉邦东北地区的屠杀的讯息不断地传来时,印度总督蒙古顿正和她快乐举着红酒杯地互相碰杯表示庆祝。
和蒙巴顿碰完杯后,阿尔托利娅笑着对总督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空余的土地了。”
这一大片的无主之地,是印度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总督和神使的手在这事上都很干净,没有沾染一丝不必要的血丝。
发生在西孟加拉邦东北地区一系列的屠(蟹)杀,阿尔托利娅非常地清楚。这一切她早有预计,也正是她计划中最关键,也是最邪恶的一环,这一环现在已经完成。(未完待续。。)
。